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院务动态
我院“活性分子创研与工艺研究”科研团队骨干教师付磊清博士发表最新科研成果

发布者:hxsw发布时间:2025-09-28浏览次数:10

(本站讯)近期,我院活性分子创研与工艺研究科研团队骨干教师付磊清博士基于团队前期研究基础,发展了与重氮化合物级联环化的新方法,实现了2-吡喃酮和吡啶并喹唑啉酮的高效、可控合成。该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DOI:org/10.1039/D5QO01086A),并被Frontiers Journals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发送。付磊清博士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宜春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宜春学院2023药学专业硕士研究黄红香为论文的第一作者,2022药学专业本科生张睿萌为论文的第二作者。江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学与材料国际创新高地万结平教授在论文撰写方面给予了十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该工作得到了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242BAB20076)的支持。

论文简介:

2-吡喃酮与吡啶并喹唑啉酮作为重要的含氮/含氧杂环骨架,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与药物分子中,表现出抗病毒、抗癌、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然而,现有合成方法多依赖于强碱、氧化剂、昂贵或有毒的金属催化剂,或需使用预先官能化的底物,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针对这一挑战,本研究团队发展了导向基团策略,通过Rh催化的CH活化,实现了对2-吡喃酮和吡啶并喹唑啉酮结构的高选择性构建。该方法不仅避免了传统烯胺酮底物中羰基或氨基导向的反应局限性,还建立了简洁高效的多样化合成路线,拓展了烯胺酮在CH活化领域的反应模式,为后续生物活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研究团队简介

“活性分子创研与工艺研究”团队致力于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氮杂环化合物的前沿创新与工艺开发,由来自药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背景的骨干教师组成。团队核心成员均拥有博士学位,学术背景交叉互补,形成融合优势。

团队负责人张昌源副教授及成员长期深耕于有机合成方法学、药物化学、药理学以及合成工艺开发等领域,在氮杂环分子的绿色合成、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评价方面积累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经验,具备从基础研究到工艺转化的综合研发能力。

通讯作者简介

  

付磊清,中共党员,江西樟树人,实验师,宜春学院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宜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20226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主要讲授《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药物化学实验》等课程。目前主要从事烯胺酮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转化及有机小分子药物的绿色合成。近年来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完成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近几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Org. Lett.Chem. Commun.Chin. J. Chem.Org. Chem. Front.Adv. Synth. Catal.Asian J. Org. ChemTetrahedron Lett.等重要化学期刊上发表学术成果。

图文一审 梁骏楷

图文二审 陶华蕾

图文三审 王霏

责任编辑 陈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