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学科”建设--药学学科简介

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 10

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学科”建设--药学学科简介

 宜春学院药学学科入选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学科”--潜力发展学科建设。药学学科以服务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使命,面向天然资源、中医药等新经济、新产业转化的重大需求,以突破产业发展面临的中药制药工艺急需升级、中药安全性急需提升、中药大品种急需培育、中药国际化急需推进等瓶颈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通过产教融合,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就业。

人才培养:已形成药学本科、药学专硕、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近5年,培养药学本科生600多人,考研平均录取率约30%;培养毕业研究生270人,研究生主持省创新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

师资队伍:依托省“2011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以重大任务为牵引,聘请丁健院士、朱大元教授等作为特聘教授,引进和培养国家、省级及产业高端人才 8 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 人,享受省政府津贴2人,省金牌研究生导师1人,培养科研骨干10余人,到相关政府部门挂职和赴企科技特派员14人次,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发与应用”产业导师,实现了项目、基地、师资的有机结合。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近五年,药学学科围绕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品质调控、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纯化、药效评价、结构修饰到开发应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一是对当地特色植物万载百合从种质资源、重茬、繁育规律、抗病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对道地中药材如栀子等开展溯源系统架构研究,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并对栀子、枳壳、黄秋葵进行深加工,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建立药用菊、平卧菊三七、虎杖等药用植物的快繁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分子育种与合成生物学研究。调查整理收集117个科的214种药用植物,构建宜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库。对宜春特色植物盘龙参和华木莲、宜春温汤温泉以及豆豉等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特色微生物资源信息库共172株微生物。二是对接骨草等16种药材单体成分进行分离、结构鉴定;对香椿、油茶壳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车前子多糖、土茯苓多糖、黄秋葵多糖的提取工艺,以及茶皂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为工业化提取工艺提供了依据。通过对药用植物活性产物的结构修饰及药效评价,筛选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先导化合物3种、抗炎作用的先导化合物3种、降血糖作用的先导化合物4种、抗抑郁作用的先导化合物1种。三是协同开展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开发应用,研究开发的黄芩提取物符合国家药典标准要求,并已形成产业化应用。对中成药新产品积极进行研发和技术品质提升,“六味地黄滴丸”、“双逸胶囊”、“金水宝片”、“金水宝牌金水宝金胶囊”等四个品种取得江西省新产品证书。

产教融合与就业:学科通过2011协同创新中心企业单位开展以应用实践训练、应用技术开发为主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学生参与企业工程创新实践,有针对性地培养工作经验、团队协作与人际关系能力,使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创业就业所需要的技能之外,在知识应用方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把符合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与重大需求急需解决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具有显著实用价值的课题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引导下涉猎、搜索、掌握相关知识要素,培养强烈的新技术敏感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格。毕业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